紫竹ET空间:联合起来更强大
《中国孵化器》2020年第9期总第170期 邬波 2020-11-27 10526

紫竹ET空间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紫竹高新区内,相比于繁华闹市,这里显得悄悄落叶独默默,被大家戏称为“闵大荒”。不过就像深山老林更合适闭关修炼,这里远离纷扰,也许更适合沉下心来做技术研究。

自团队开始从事孵化服务工作以来,紫竹ET空间先后培育出触宝科技、柏楚电子、移康智能、冠勇科技等数十家估值过亿,受资本市场追捧并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在国内外屡获大奖的高新技术企业。

研究所+模式

在当下外贸受阻、海外高端装备采买困难,国内产业又长期处于“低端产能过剩、高端研发不足”的形势下,中国开始步入国产化替代的内循环时代,经济发展由以往的国外进口转向国内自主研发,行业发展大方向驱使着很多大企业开始重视内部创新。

地处紫竹高新区内的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又名615所、上电所),始建于1957年,隶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部,在新形势下,这个拥有六十多年历史的央企也开始寻求创新之路,尝试内部创新。

一般情况下,大企业内部创新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产业供应链上下游寻找挖掘有潜力的科技团队,注资孵化。二是直接在研究所内进行项目筛选,对于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项目注资,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单独成立公司,进行混改。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对于从大企业内部出来的研发人员来说都是新兴事物,从最简单的工商注册,到知识产权布局、各类政策衔接、参与创业大赛,对于这些擅长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来说会比较陌生,需要寻求专业团队的帮助。

615所与紫竹孵化器的联合孵化契机来源于此。2016年上海紫竹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和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成立中航紫竹特思创联合孵化器(简称“特思创”)。成立至今,特思创秉持“研究所+”孵化理念,依托紫竹高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优势和紫竹创业孵化器的政策、资源、环境优势,积极发挥615所的高科技人才优势,借助中航民用公司的产业辐射和资源整合能力,实现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帮助军民融合成果走完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路,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科技孵化服务平台。

一是研究所+技术,依托中航615所技术积累,为入驻初创企业提供技术辅导、技术对接,帮助初创企业提升技术研发能力,提高产品技术创新能级,攻克技术迭代关键性难题,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初创企业技术创新。

二是研究所+资本,依托紫竹创业孵化器资本对接能力,帮助入驻的初创企业对接各类资本,从种子轮至企业上市,提供紫竹系资本链资源对接。

为什么资本对接如此重要?紫竹ET空间总经理丁嘉敏表示,现在投资市场基金规模越来越大,但是经过长期统计发现,在早期创业企业身上转化率还是不高。同样地,政府每年将大量财政资金用于科技产业发展领域,但小企业最终获得感却不够高,究其原因小微企业因为发展的不稳定性,又缺乏强有力的背书,在资金获得方面会存在很大的劣势,导致资本对接上存在巨大的鸿沟。

“很多小企业在初创期并不需要急着进行股权融资,这个阶段的企业投资方也不愿意投它,这时候我们来帮助政府做投资组合,用政策性贷款或者低息低利率科技金融产品帮助企业存活下来,再利用紫竹的平台来做链接。”丁嘉敏补充说。同时依托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产业辐射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助航空航天产业初创企业对接产业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合作资源,以资本撬动资源集聚,助力航空航天产业初创企业飞速成长。

三是研究所+孵化,依托紫竹创业孵化器孵化服务能力,帮助初创企业获得政府、媒体、高校、社会组织、产业龙头企业关注,享受政策红利、产学研合作、品牌宣传、社会资源及产业资源链接等孵化服务,发挥紫竹孵化器资源整合能力,搭建优质资源高度集聚的创业平台,为初创企业获取创业资源提供便利,助力初创企业加速成长。

同时,特思创定期举办的“中航紫竹特思创产业供需对接会”,邀请在孵航空航天科创企业与中航615所、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埃威航空电子有限公司、中航空管系统装备有限公司等央企、国企进行技术深度对接,加深彼此在技术层面的了解,促成国企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通过产业供需对接找准合作契机,帮助初创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产业供应链之中,借助“产业巨人”的资源优势,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

自从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紫竹ET空间联合中航615所、中航民用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连续两年承办“创业在上海”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军民融合专题赛,服务全市范围内近200家军民融合科创企业;举办“中欧民机产业技术高峰论坛”,邀请欧洲民航产业技术顶尖专家与国内航空产业链企业建立技术联系,提升国内航空产业技术实力;举办“紫竹ET交大空天航空产业技术峰会”,为国内航空产业企业对接世界顶尖航空适航标准专家。举办“翼知堂”航空产业主题沙龙4期,举办特思创创新创业沙龙活动2期,丰富的创业活动营造了良好的产业技术氛围。

联合起来更强大

“联合起来更强大!”这是615所所长与紫竹孵化器商议做联合孵化时说的一句话。

615所曾尝试过在所内建立创新创业孵化部门,由企业内部运营,孵化出的不少项目每年参加创业大赛都取得了很好的名次,但在项目具体落地时发现内部孵化部门在市场化最后一公里路的问题上还不熟悉,对于科技政策、商事服务、商业模式打磨、资本对接等市场化内容接触较少,需要寻找专业的孵化载体和团队来共同进行项目的转化落地,最后615所找到紫竹ET空间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寻求更加成熟的成果孵化途径。

由此可见,紫竹ET空间提出的龙头企业联合孵化理念是基于与大企业互惠互利的基础上而做出的新探索,大企业有内部创新服务部门,但是没有专门负责孵化的运营团队。因此双方达成共识,由紫竹提供孵化载体和运营人员,大企业提供技术、资本、产业等方面优势资源,优势资源相互叠加,深耕产业孵化。无论是国企、央企还是上市企业走出来的创业团队,都需要肥沃的创业土壤和良好的氛围。专业的孵化服务团队、优质的政策支持、匹配的产业环境以及丰厚的人才资源储备……就是孵化的土壤,如果水土不服做孵化就会出问题。

丁嘉敏建议,大企业内部创业团队最终都需要走出大企业的舒适区,因为在大企业内部创业,项目是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缺少市场竞争的压力,“只有把团队拉到市场之中,才能让他们感受到市场竞争的压力,创业的成功率也就能有所提高。”丁嘉敏表示。同时,紫竹运营人员对政府政策也更有经验,项目落在紫竹ET空间,才能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助力企业快速起步。

另外,专业的孵化服务对企业的创业节奏、人员结构的互补也有好处。以科技创业团队为例,团队全是技术人员,看上去是企业科技研发能力非常强,但是团队缺少结构性互补,在市场上端和运营端缺少专业人员发挥作用,导致企业产品很先进,但始终无法切入细分市场,真正将科技成果市场化。“创业不是单打独斗,必须出组合拳,所以我们会跟他们科普,重新梳理他们的创业思维。”丁嘉敏解释道。专业的孵化服务要让企业感受到服务的价值,创业辅导让这类“偏科”的创业团队能够快速找到短板,并为他们推荐相应的人才资源,让团队能够进行磨合和完善,最终帮助企业稳定前进。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孵化土壤里的“产业引领”也至关重要。现在已经到了高质量创业的阶段,与原来的大学生创业不一样,如果没有产业资源,很多平台政策就用不上。丁嘉敏认为,早期创业最好要由有产业来引导,大企业早期提供的订单,对于创业企业就是生存的可能。

此外,资本的注入也不能缺失。一些企业在创业初期会出现一段融资真空期,投资人不愿意给钱再做研发。紫竹ET空间就会评估企业的技术能力,评估合格之后,紫竹孵化器给予最高一百万的免息贷款,作为融资断层的补充。另外,空间还可以协助申请银行的科技金融产品,整合政府对早期创业的政策性贷款,像一个金融超市,填补创业初期资金匮乏举步维艰的窘境。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研发实验室、设备也是难以负担的,紫竹孵化器会通过紫竹商会将周边高校、大企业的实验设备编订成册以便创业者查阅,并通过紫竹商会平台将在册的实验仪器设备以较低价格租给初创企业使用。

这种联合孵化的模式,也是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过程。紫竹ET空间依托紫竹高新区产业集群优势,创新性提出“1+X”龙头企业联合孵化理念,联合英特尔、中航工业、人民网、东软、天合光能、新进芯、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航天八院、长江流域智能制造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十余家知名高校、世界500强、大型国企进行产业孵化,帮助入驻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产业供应链,成为其中一环,形成“大手牵小手”共同发展格局,在紫竹打造产业孵化生态体系。

紫竹ET空间深知品牌宣传的重要性,这一点往往也是很多初创企业容易忽视的。增加初创企业品牌的曝光度,让企业接触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达成全社会范围内的联合孵化,因此紫竹ET空间与人民网央媒平台搭建全国首个在孵化器内部的科创企业发声平台——人民网紫竹路演中心,通过组织举办上海互联网创业论坛、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天使投资人评选、108位魔都媒体人对话创业大咖、“创业之声更嘹亮”创业寄语、上海城市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指数报告发布会、“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紫竹站、“对话航空航天”等20余个创业主题活动,架设上海南部科创天线,以路演中心为载体,将最具前瞻性、实用性的创业内容辐射向上海市,帮助科创企业发出科创最强音。

在产学研方面,紫竹ET空间与华东师范大学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立“紫竹·华东师大ET青创营”,向华师大创业学子开放紫竹优质创业资源,组织举办第十四届华东师范大学“大夏杯”创业计划大赛、紫竹华东师大创业Demo Show暨紫竹华师大ET青创营校园合伙人招募等诸多活动,服务百余个华师大创新创业项目,惠及千余名华师大师生。还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上海交大校友总会达成战略合伙伙伴关系,为交大校友创业,学院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在上海南部营造了浓厚的产学研氛围。

截至目前,紫竹ET空间联合孵化项目超96个,涌现了云拿智能、凡米智能、汇像信息、介方信息等大批航空电子、人工智能产业优秀科技企业,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5家,企业累计主营收入超5.14亿元,累计获得市场融资超4亿元。累计获得各类知识产权总数1182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发布及授权245项。创业企业获得国家、市、区级各类荣誉超124项。

“命题模式”与“私人订制”

打造大中小企业融通特色载体,是培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各载体做法不一。

相比其它孵化器“大企业出命题、采购方向,小企业接单”(以下简称“命题模式”),紫竹ET空间的做法看上去更加“私人订制”一些。

命题模式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这些孵化器规模较大,历史悠久,也更有孵化经验,对接成功率固然不低。现实中,很多小企业不愿意为了大企业的一个订单,就调转船头选择其它方向,即使换了方向也很难保证能够合作,最后就成了徒劳。

紫竹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集聚的孵化器后起之秀,愿意尝试多种途径做好大中小企业融通这件事,“铂金般的服务”是社会对于紫竹服务品质的评价,因此紫竹ET空间会根据小企业的自身情况而做出调整,做“私人订制”化的融通对接方案。

其次,紫竹孵化器是基于小企业的产品做对接,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假如一个创业企业一开始是做矿泉水的,大企业需要采买碳酸饮料,那它就要立马转型研发碳酸饮料吗?”丁嘉敏认为,如果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团队擅长的方向、市场调研等因素都要随之改变,为了一个机会而转变专业,是创业最大的忌讳。“一些早期创业者很迷茫,飘忽不定,不清楚产品到底有没有市场,这时候看到命题的机会,便立马放弃市场探索转而投向新机会,产生出每天都是机会的错觉,最后一无所获,无法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现在是高质量、深度垂直创业的时代,创业者需要拥有持之以恒的心态和毅力,能够在细分领域坚持自己的创业初心。所以,紫竹ET空间的做法是挖掘初创企业的产品,分析核心竞争力,然后定向找客户,或者引导大企业去按照小企业的核心技术来发现自己的需求,因为大企业拥有产业优势,它们眼光布局于整个产业链之上,总有一天会产生寻找替代产品的需求,而紫竹ET空间就需要激发这样的想法,中小企业的产品就是引线,通过供需对接引导双方促成合作。

最后,“命题模式”在保密性方面也有不足,尤其涉及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往往受制于保密要求,无法对外去发布自己的技术需求,在闵行,军工产业发达,龙头企业众多,因此命题模式在这里施行存在很大的障碍。

综上所述,紫竹孵化器更适合做深度垂直、订制化的探索,与命题模式各有特色,互为补充。两种模式并无优劣之分,只是双方在各自不同资源条件下采取的不同做法而已。

做联合孵化不做数字党

紫竹ET空间立足上海南部,辐射长三角,服务于全国,城际联合孵化也是联合孵化的一个方向。关于城际孵化,丁嘉敏认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只是要做招商,更要整合孵化,区域城市之间要结合自身资源、产业环境打组合拳,形成孵化阵营。

很多创业者会觉得上海在人才、资本、服务上有优势,但是相对于二三线城市,对于制造类企业成本较高。他们遇到此类困难时候,会凭人脉或者机缘寻求拓展到周边二三线城市的机会以降低成本。但是,还是会遇到一些新问题:租金或土地是相对便宜了,但是高端人力资源相较一线城市显得稀缺,尤其是涉及到研发的核心产业资源会稍匮乏。

丁嘉敏表示,“长三角城市之间需要做孵化阵营的组合,因为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未来必定会做国内外的产业布局,企业都会统筹考虑政策、人才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企业孵化过程中,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提供适合各个阶段的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蛋糕’变大了,所有参与制作蛋糕的人,无论是一线城市,还是周边二三线城市,都能在共同服务好企业后获得更多的回报。”

她认为,不能做数字党抢人,鹬蚌相争,只会无人得利。要给企业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不消化的东西。“一个人什么样的身体状态就适合吃什么东西,而不是拼命吃鱼翅海参,最后全是资源浪费,高端人才对子女教育、医疗水平、生活环境等等要求都很高,只要产城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各个方面得到提升,人才自然也就来了。”

这种战略合作伙伴式的孵化关系,也深植于紫竹ET空间的基因里。丁嘉敏始终认为,孵化就像气象站站长,提醒在黑暗中航行的创业者哪里有暗礁,哪里风和日丽有肥沃土壤。而孵化成效是潜移默化的,当初的小船一定会破浪乘风,满载而归。

“专业的孵化服务不应该仅仅通过房租、电费这种短期服务来实现盈利,而是应当通过布局产业、专业化服务,快速发掘千里马,让他们获得人才、资本、产业等各类资源,最后企业成长之后再来反哺我们。”

例如,2018年在纽交所上市从紫竹ET空间走出去的触宝科技,现在又以投资人身份加入到紫竹ET空间导师团队,拥有带教、资本双重身份。“因为了解,对紫竹的营商环境、商事服务、产业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比较认可,也相信紫竹能激发更多更新的创造力,所以触宝当初的核心创始团队部分成员又再次在紫竹设立创业公司,重新出发,我们都坚信,双方已经拥有了合作的默契,能够互相帮助,走向成功。”

原文载于《中国孵化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