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在流经吴泾镇时,形成了一道几近90度的大弯,这是黄浦江在上海境内最深的河段,被称为“浦江第一湾”。在这道湾内,坐落着一座水光潋滟、绿意盎然、楼宇林立的“小城”,名曰“紫竹”。
1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片稻田,泥巴小路,鸡犬相闻。
17年后,这里已然沧海变桑田,科技时尚,熠熠生辉。科技城的雏形2001年的9月,时任紫江集团投资管理部副总经理的骆山鹰和他的一批同事被集团委以重任,规划筹备紫竹科学园区项目。
紫江集团在闵行几乎是家喻户晓。董事长沈雯是土生土长的马桥人。1982年,沈雯23岁,那时他的身份是马桥乡俞塘村第五生产队队长。就在那一年,他凭着一份刊有中央关于农村改革精神的报纸,说服了同村的伙伴,带着他们一起去老闵行、吴泾等地区开沟、筑路和安装电气,以此赚到了第一桶金:6万元。此后,沈雯又凭借这笔资金购置设备,培训人员,在两间蘑菇房内办起了生产塑料包装袋的队办企业。到2001的时候,紫江集团已经发展为中国著名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包装行业的龙头企业。
紫竹科学园区项目其实是沈雯深思熟虑后走的一步棋。2001年左右,沈雯隐隐约约感觉到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终有一天会面临竞争非常激烈的境地,更会被高科技产业所取代,于是开始萌生要转型的想法。这时,上海交通大学正值100周年校庆,也正在寻求一个突破。交大向来以进入世界50强大学为目标,但事实上,那时他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放眼全球,世界上这种高科技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往往和顶尖的大学相结合的,比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印度的班加罗尔。沈雯与交通大学校领导一拍即合,决定合作。那么,这个园区要放在哪里呢?
身为马桥人的沈雯,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乡闵行。这一年,新闵行区“撤二建一”即将跨入第十个年头,发展前景宽广,但仍没有摘掉“郊区”“城乡结合部”的大帽子。对于主要依靠工业和农业的闵行区来说,转型之路很难走,而眼下,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时任闵行区委主要领导带着沈雯去了吴泾蒋家塘。当时的蒋家塘还是一片农田,地理环境又处于偏远地区,交通很不发达,虽说有老的吴泾化工基地长时间以来打下的基础作为支撑,但是吴泾镇总体经济相对其他街镇来说依然比较落后,财政税收2个亿还不到,几乎可以说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沈总和闵行区的领导,还有交大的校领导们一合计,觉得这里很适合发展科创产业,也符合区域发展定位,还紧靠交大。好呀,那就行动起来吧!然后,我们就被派到了吴泾镇蒋家塘,开始了紫竹的筹备工作。”现已担任紫竹高新区副总经理的骆山鹰说。
在闵行区人民政府、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筹划。筹建园区的想法很快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将近一年的规划及报批, 2002年的6月25日,由上海紫江(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50.25%)、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0%)、上海市闵行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吴泾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10%)、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4.75%)、上海交大产业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股权比例为2.5%)、上海交通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股权比例为2.5%)共同投资的上海紫竹科学园区(现在叫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开工。”
当时,沈雯脱口而出了这样一句话:“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这句话后来被刻在了紫竹国家高新区展示中心的入口处,成为了紫竹的目标。在骆山鹰看来,这是沈雯的一份承诺,一个梦想,也是一张蓝图。“我们要造的是一座城,不是简单的搞一个开发区或者出口加工区。何为城?就是要产城融合,宜商宜居宜业,应有尽有。”园区规划伊始就确立了六个字的建园理念:“生态、人文、科技”。“如果我们现在来讲这个,大家都在说,没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01年的时候提出‘生态、人文、科技’,而且赋予具体内容,那是非常有前瞻性和战略眼光的。”骆山鹰说。骆山鹰为我们详细介绍了“生态、人文、科技”这三大理念的具体体现。“我们常见的很多开发区,集装箱卡车机器轰鸣,烟囱到处都是,这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希望紫竹园区是像公园一样,鸟语花香,小巧精致的。经过我们多年的生态建设,现在这里回归了几十种鸟类,比如白鹭之类的,摄影师抓拍到过好多次。”
说到“人文”,只需将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两块招牌摆出来,便已经充分阐释了这两个字。“交大是在80年代中期进入闵行的,发展迅速,而华师大闵行校区则是在紫竹成立后迁入的。市、区两级政府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我们集团也投入了远超预期的资金,因为大家都知道优质高校对紫竹高新区的重要性。”骆山鹰说,“事实证明这一步走得太对了。现在,我们以交大和华师大为核心,建设紫竹国际教育园区,准备打造世界级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等教育集聚地和产学研融合示范区,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智力、师资、科研支撑。”
人才优势进一步推进了紫竹的科技化建设。自2002年落成至今,紫竹高新区已发展了超过2000多家企业,形成了以信息软件、数字视听、生命科学、智能制造、航空电子、新能源与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高端制造入驻,成为全球高端研发和技术集聚区。截至2017年底,有17家世界500强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落户紫竹,已近10万高素质人群在此学习就业和生活。要做就做“优秀”踏进紫竹国家高新区展示中心的大门,最显眼的除了“给我20年,给你一座科技城”这句话,还有一块闪亮的铜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对于紫竹来说,这是最值得骄傲的荣誉之一。“现在国家高新区总共有168家,其中167家是国有的,我们是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骆山鹰不无自豪地说。回忆起当年申请国家级高新区资格的点滴,仍然历历在目。“为了这个称号,我们经历了四年时间,北京就跑了五十多次,真是不容易。其实也可以理解的,我们毕竟是私营企业,把国家级资格给了你今后出了事怎么办,国有资产会不会流失,政治上谁为你担保,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当时我们一度以为这个事儿要夭折了。好在我们自己也争气,从2002年到2008年的这段时间,我们的发展已经初步见到成效,未来预期也很明朗。经过国家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层层审核,最后终于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得到通过。”2011年6月,紫竹终于成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主体、集科研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以及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而设立的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前无古人是肯定的,后面还有没有来者我不知道,不过要顶着那么大的压力去申请这个,对于一家民营企业来说绝对是不容易的,关键还在于自身实力。”骆山鹰说。
跻身进国家级高新区不容易,更不容易的还在后头。168家国家级园区,每年都要就产业规模、社会责任、国际合作、创新能力、知识产权、人才高地等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排名,这个排名是园区综合实力的最直观体现,也给了紫竹不小的压力。“2012年第一次排名的时候,我们当时是第28位,之后我们给自己定的小目标,就是每年都要进步。就这样,之后的几年里,一点点地往前挤,去年(2017)的数据出来,我们是第14位。” 对骆山鹰和其他紫竹管理层来说,排名和数据很重要,是园区实力的证明,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在更高的台阶上实现更高的追求。
“我们概念里的高质量的发展,不是说追求地域的多少面积,也不是追求规模的一个绝对数,而是要追求每亩地的含金量 ,每亩地能取得多少税收,每亩地产生多少价值,每亩地拥有多少人才。我们不去和其它高新区比较规模和体量,他们是大而全、大而齐、大而富、大而强,而我们追求的是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特,我们要追求这样的高质量发展,才是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骆山鹰说。20年,一座城紫竹高新区的运营模式完全颠覆和改变了我们对以往民营企业的看法。
在大多数人看来,都觉得民营企业注重经济效益,不会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更不会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党建、统战这方面的工作上。然而,紫竹却在这些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身兼紫竹高新区党委书记之职的骆山鹰,同时也是上海市政协委员,他自豪地向我们介绍了紫竹在这方面的成绩:紫竹高新区党委多次被评为“上海优秀党组织”、两新党支部;紫竹工会是“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团委是全国优秀的团委组织;甚至还积极推荐园区的优秀青年职工到民主党派,以提高民主党派质量,降低平均年龄。“其实我们还是很具有民营企业特性的。”骆山鹰笑着说,“我们用最小的人力和最小的财力做出最高的质量。我们的党工团组织要服务全园区两千多家企业,四万白领,还获得那么多市级和国家级的称号,但其实我们总共只有四个全职职员,把整个园区的党工团和统战工作都搞起来了。”
除了完善园区党群组织架构,紫竹近年来也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配套区的建设。当年沈雯的承诺是一座“科技城”,对于一座城来说,住宅房产、教育培训、医疗服务、健康养老、商业机构甚至休闲旅游都是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与服务。紫竹用了十年,建成了如今的紫竹基础教育园区,这里有华师大紫竹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双语学校,大大提升了家门口的好学校的实力和竞争力。“教育资源对科技城来说是很重要的,我们从一开始主动对接交大和华师大,主要就是想要引进优秀人才,人才在这里工作、创业,之后也要成家,会有小孩。所以提升园区配套的基础教育,也是为了把人才留住,让他们在这里安家,解决他们的家庭需求,让他们安心。”骆山鹰说。
园区配套建设初步完成,成效也是显著的。公司的中高层纷纷选择在紫竹半岛购买房产,选择在闵行定居下来。紫竹高新区渐渐成为这些人安居乐业的所在。然而,对于紫竹来说,发展还在继续,远远没有到可以歇一口气的时候,紫竹高新区给自己制定了建区20年时的“小目标”:产值1000亿、税收100亿、高端人才10万人、上市公司10家、100家在业内具有知名度的小微科技型企业、建成100万平方米的自有物业。最近,他们还在积极申报国家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产业示范基地。
“2022年时我们紫竹园区建成20周年,也是当年沈总承诺过的,我们要建成“东方硅谷”和科技城。”骆山鹰说。
20年,弹指一挥间。当年梦想的科技城,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