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美国硅谷的王光辉,第一次到位于闵行的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时,还是有点惊讶,“这儿和硅谷很像”。后来,王光辉所在的东软集团搬到了这里。紫竹与硅谷的确相似。同样伴随名校而生,同样交通不算便捷,但胜在环境好、清净开阔,紫竹也因此走过与硅谷类似的发展路径,建园13年,在全国129家国家级高新区中迅速攀升至第23位,若以其民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背景衡量,影响力堪居全国之首。
如今,上海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紫竹作为特色鲜明的重要承载区,如何更上一层楼?
大学助力
随意挑个下午走在园区,不时可见三三两两的年轻人。上午在校区读书,下午在园区做实验,晚上在社区休息,是紫竹最别致的一道风景。
紫竹因大学而兴。2001年与2003年,紫竹的投资主体紫江集团斥资13亿元,助上海交大、华东师大两所名校从市中心整建制搬至紫竹高科技产业园旁。大手笔令人惊叹,效果更出人意料。两所高校在微电子、软件、纳米、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优势,直接成为紫竹最成功的六大主导产业,微软研究院、英特尔、欧姆龙等跨国企业研发机构纷至沓来。这是大学之于园区的潜在价值。源源不断的高校人才,让王光辉非常满意。作为东软集团的华东大区副总经理,他明白企业最关键的生产力就是人。
眼下,紫竹正准备向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更高阶层发展。而闵行区区委书记赵奇更在思考,原有优势能否再创新,“紫竹的建设将提升闵行区的整体发展。接下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完善整个科创中心建设思路,首要是紧紧围绕如何做大做强大紫竹的龙头地位做文章,特别是在紫竹与两所大学之间如何建立新的合作模式上,好好盘算、研究。”
创新,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主动作为。
合作的目标在合力。紫竹产业研究院今年将有4万平米科技创新平台建成使用,并向各类创新主体开放,使大学科研项目在当地即可产业化,合力实现师生的创业梦。合作的抓手在合为。紫竹与两所大学新近签订全新合作共建模式协议,全新的紫竹教育发展基金,将进一步双向引导教育。
合作的期待在合体。新紫竹国际教育中心将于今年9月投用,计划建成汇聚世界名校的创新型国际教育园区,海创基地专项办公室、境外人员管理服务站等窗口也已建立。今年,紫竹已与华东师大合作,斥资3.5亿元建设紫竹基础教育园区,为的就是在未来保持潜力。
一潭宽水
俗话说,宽水养大鱼。对创业者来说,尊重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规律,和谐的创新氛围与生态,就是宽水。
“我一看到紫竹展示的图景,就觉得是我想要的。”至纯科技创始人蒋渊回忆起当初落户紫竹仍深有感触。
2004年,只有7个人的至纯科技作为首批高科技企业入驻紫竹,在园区内“野蛮生长”。如今,至纯每年申报多项专利,在半导体专业设备国产化领域,业务遍布全国。
紫竹园区内自由的氛围,也慢慢传入公司内部。至纯在企业内设立了创新基金,鼓励员工创业创新。现在3家子公司都已长大,“他们可以像漏斗一样输出需求,营造创新生态环境,让企业更具活力。”蒋渊说。
集聚型的创新会“传导”,更会引发协同效应。曾经,紫竹以引入微软、英特尔等大佬为目标,如今,紫竹更清楚的是,激活创新,不仅需要大企业,还需要产业链上下协同互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聚集。
以产业集聚带动企业集聚,效果迅速显现。2011年,紫竹园区与上海市文广局共同筹建全国首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今年6月,主楼约15万平方米启用,截至去年底,基地已引入企业155家,70%以上从事网络视频、技术研发等,实现产值超25亿元。
坚持需求导向与产业化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打造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平台,是支撑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如闵行区区长赵祝平所期,要建成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紫竹需要打造完整生态链。
产业链、创新链的集聚,让王光辉深觉受益:“公司上下游的配套合作企业,比如英特尔、高飞等公司,距离都在一公里内,谈合作、谈项目,走走就到,节省了太多沟通的成本和时间,这对企业来说,很重要。”
双创雏形
紫竹最新业绩报告显示,今年截至4月底,已累计实现市区两级财力9.8亿元,同比增幅36%,半年目标仅用四个月就完成,各项业绩数据均创历史新高。偏居一隅的紫竹,又一次领跑上海。
紫竹有劣势,但“我们用效率和服务来弥补”。紫竹高新区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骆山鹰,对园区管理者该怎么做,有自己的定义: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
上海汉翔的遭遇最具代表性。2012年,汉翔CEO王佳梁紧急向园区求助,当时企业研发的“触宝输入法”正打入美国市场,却遇到美国巨头阻击。园区紧急联系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得到一批知识产权专家帮助,临时组建的“后援团”迅速完成诉状撰写、证据保全、法律立案、涉外送达等程序,在限定的6个月内完成一系列“反击”,使对方无果而终。
骆山鹰说,园区的创新管理,不能为创新而创新,而是要以企业的切身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为方向:“初创的科技型企业,最需要的也许并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而是打开市场的‘敲门砖’,这就看我们能否送上雪中送炭式的帮助”。
这几年,紫竹不断以“优商、惠商、亲商、安商、扶商”为目标,打造白金服务商体系。尤其在知识产权上,助推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截至2014年底,紫竹科技创业基金在全区设立15家创业咨询点,招募导师186名,扶持204家科技创业企业,2014年总产值超过4亿元,培育出20余家估值过10亿元的优秀企业。
面向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新起点,未来紫竹靠什么激发创新活力?骆山鹰认为:“建技术高地,技术的溢出地,还要依靠更多知识产权的积累。”如今,紫竹与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试点3年推出的紫竹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已经诞生。“通过创新式的托管增强园区吸引力,许多企业如今就算离开紫竹,但根还在这里,我们的服务也会随之延伸。”
服务创新已成为紫竹园的新常态。最近,紫竹新设立了10亿元“小苗基金”,聚焦中小微科技企业,“产学研”科技企业和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阶段性投资。紫竹园还与微软、英特尔合作,联手组建两个全新的新型孵化器。
在上海城市西南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摇篮,已显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