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区联动” 打造高新产业生态特区
科技日报 2012-06-25 4109

在上海闵行区和奉贤区的交界处,黄浦江、金汇港、大冶河三水交汇,形成了一个“水上十字街”。十年前的这里,原本是一片凌乱的农舍,简陋的厂房,荒芜的田野。

十载劈荆斩棘,目前,高新区入驻企业425家,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等世界500强国际巨头不约而同地在此落户,中国商飞、中广核等央企纷纷入驻。2011年高新区税收贡献达30亿元,实现技工贸收入300亿元……曾经荒芜的“水上十字街”生机勃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自主创新科技园区发展之路,成为上海新一轮战略产业的培育基地。

外界评价说:紫竹用短短十年的时间,用跑步的速度走路,走过了一些国家级园区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才走完的路。

一个年轻的高新区,究竟用什么吸引国际巨头和高能级研发中心纷至沓来?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民营科技园,紫竹高新区何以能在如此短的时间成为引领科学发展、创新驱动的战略先锋?

生态园区:吸引高新产业的“凤巢”

想像一下这样的工作环境:透过办公楼窗户随意一瞥,几湾清水镶嵌在成片的绿地中;从办公室出来随便一转,银行、购物中心、美食城等各类设施一应俱全;工作之余去“充充电”,一路之隔的便是两所著名学府;“煮酒论英雄”,黄浦江近在咫尺;以“日月星光”命名的路网,绿草茵茵的坡岭分隔的各功能园区,遮蔽公路噪音的“天然屏障”,如此优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那是用极高的投入才能“垒”起来的生态“凤巢”。

生态化理念是紫竹高新区的一大特色。它以流动和绿化网络为主题,营造知识信息流动、人员交流的氛围,地域相接、功能相联的大学校区、企业集聚区(研发基地)和生活区,求学、创业、居住皆宜。

紫竹对产业定位的规划也独具特色,对进驻企业也用生态标准衡量,瞄准世界新兴产业领域的翘楚,进驻紫竹高新区的企业大都是新兴产业的研发基地。政府建立了以创新成长型项目为导向的招商供地机制,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导向,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英特尔、微软、可口可乐等国际巨头纷纷入驻,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名企与紫竹并非“泛泛之交”,而是“倾情投入”,把一批有实力的研发中心、区域总部乃至全球总部搬到紫竹高新区。如,IT巨头英特尔将两个总部迁入紫竹,再如,饮料巨企可口可乐将“中国区总部”、“亚太区研发中心”、“全球样品实验中心以及碳酸和非碳酸饮料浓缩液生产厂”四个实体搬到紫竹。

为了使高科技产业的集聚从“物理堆积”向“化学反应”转化,紫竹着力提升软环境,同时,努力打造新兴产业的增长引擎。如大力促进EDA平台、IP库平台、设计企业孵化中心、多项目芯片加工服务中心和创业投资中心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为入驻企业的创新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又如,2011年12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签署部市合作协议,在紫竹共建首个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扶持网络视听行业内的新兴企业,促进产业链整合,吸引了一批在网络视听产业细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如PPS、PPLIVE、土豆网审片中心、土豆网全资子公司、百视通和联想合资公司等相继入驻。

紫竹高能级研发机构集聚,自主创新,已成为紫竹的一张王牌,打造精品研发基地是紫竹实现科技创新的支点,通过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研发、设计中心等创新主体,把紫竹高新区打造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产业“聚宝盆”。

“三区联动”: 打造高新创业领域的“聚宝盆”

十年前的这里,原本是一片凌乱的农舍,简陋的厂房,荒芜的田野,不过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w1] 十年间,紫竹迈开了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和富有先见的步伐。

紫竹,“紫”来源于高新区七家投资单位中的上海紫江集团,紫竹高新区便由这家民企和上海市政府、闵行区政府、上海交大等单位共同投资,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营企业为开发主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是由于高新区采纳了这种开放式多元化股权结构理念,构成了由政府、民营企业和大学“三结合”的开发模式,在政府主导下,以民营企业为运作主体,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紫竹作为一个典型的有限公司制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运作。”上海紫竹高新园区常务副总经理夏光如是说。运用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社会经济资源的总体运营效率,成为了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下的一种新突破。

高新区另一创新模式就是“三区联动”。据介绍,上海市政府以紫竹高新区为示范平台,积极推进校区、高新区、城区“三区联动”建设,打造成为了一种推动自主创新、构筑产学研联盟、加强区域科技合作的新模式。在此机制下,紫竹利用高校强大的资源优势,不断吸引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和企业入驻。在2002年,紫竹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签署“校企共建协议”,投入10多亿元支持两所大学整体搬迁至高新区附近。当下在高新区内,汇集了百名院士、千名教授、6万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高新区内建立的大学教授、技术专家到研发基地进行兼职柔性流动机制,切实推动了自主创新的快速发展。名校品牌,吸引多家国际一流企业和高能级研发机构入驻,聚资本之宝,还聚创新之宝。

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三区联动”乃是根本制度上的创新探索,提升了整个高新区的工作效率,避免了科研成果转化难的问题。这样的新机制让紫竹在全国88个高新区中一枝独秀,芬芳四溢。这块13平方公里的高新园区,由研发基地、大学园区、紫竹配套区三部分组成,形成以集成电路与软件、航空、新能源、数字内容、新材料和生命科学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已成为高素质人才聚集的高地。2009年10月,中组部认定紫竹为国家第二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加速了紫竹国家人才高地建设进程。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紫竹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紫竹的发展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近日高新区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到十年,紫竹高新区计划投入建设发展资金200亿元,并带动其他社会力量投入800亿元。至2020年,紫竹高新区力争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税收超过100亿元。

鹰击长空,鱼潜海底,期待紫竹高新区的新起航。